
关注现实,以引领学术发展为己任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具备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体系是谢地教授及其团队正在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理论来支撑。在谢地教授看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但绝不能把它奉为圭臬,因为其中很多理论判断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在实践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谢地教授及其团队认为目前建构中国特色标准经济学学科体系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本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标准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申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投标课题之所以能一举成功,是因为谢地教授及其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年,谢地教授研精致思,笔耕不辍,从不同角度思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撰写理论文章与专著,在多家重要媒体上发表过多篇优秀文章,见解独到,影响深远,为深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良好基础。
面对这样一个非常宏大的研究课题,谢地教授坦承项目研究难度非常大。一方面因为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非常庞杂,重新建构涉及到的二级学科很多;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特色标准经济学科体系的建构要涉及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需要反复思考的难题。
辽宁大学的政策支持和经济学科的深厚底蕴,使谢地教授和整个团队更有克服困难的底气和勇气。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是学校师资力量最强,科研成果最卓著的主干学院之一,这些均为本次重大项目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情系东北,丹心未泯创新愿
在谢地教授的科研事业中,东北振兴占很大比重。他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网、新华网、央视网、东北新闻网等重要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2016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谢地教授参加会议,并就“东北经济振兴与国企改革”问题发言。目前,谢地教授兼任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辽宁省政协智库专家、沈阳市政府参事等职位,为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咨询。
谢地教授认为,在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东北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非常重要,东北的问题不仅仅是东北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要把东北振兴这一重大问题放在国家战略格局中去思考,寻求符合东北实际的解决办法。
学者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谢地教授以东北振兴为己任,他多次表示作为东北学者有责任有义务把东北问题研究好,要勇于发声,为东北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谢地教授之所以对东北振兴这一问题情有独钟,更在于对东北怀有深沉的感情。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白山黑水,谢地教授非常熟悉,在东北工作多年,对东北经济的情况,也相对比较了解。东北的兴与衰,深深牵动着包括谢地教授在内的每一个东北人的心,东北振兴,是每一个东北人最朴实的愿望。
不可否认,目前东北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当中,确实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问题与机遇并存。在谢地教授看来,东北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节点,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上、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在重塑产业发展优势上、在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
谢地教授指出,东北振兴,必须努力在营造有利于汇聚人才、吸引人才的营商环境上下大气力,更要提升创新能力,依靠技术上的创新和引领,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人才高地,唯有如此,东北才能真正地实现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真正破茧成蝶,再创辉煌。
“研”“教”并重,为有源头活水来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在谢地教授看来,教师在做好教学活动的同时,要站在科学前沿,进行创造性地研究活动,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
谢地教授说:“大学老师是创造思想、培养高端人才的生力军,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他认为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在课堂讨论上、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来,也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得到锻炼,而学生在跟随老师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理论研究及现实问题,能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思考,要善于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真实问题转换成学术问题,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理论抽象与概括,进而能够解释并解决这些问题。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谢地教授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也乐意倾听青年学生的想法。在他看来,年轻人思想比较活跃,加以必要的指导,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他以往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中,他都会动员他的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到研究中来,帮助学生从科研项目上获得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鼓励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发表相关论文,完成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本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谢地教授的博士生依然会参与到项目中来,谢地教授认为研究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对学生而言,参与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收获成果,更收获经验,意义非凡。
言传身教,一树芳华育桃李
从教多年,谢地教授始终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做长远考虑,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他都会严格要求学生。
谢地教授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在他看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老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刻苦,必须自己先刻苦,他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的。他曾深夜为一位博士生修改论文,改完已是凌晨四点,当他将修改完的论文发给这位博士生的时候,学生既震惊又感动,没想到老师居然不眠不休为他改论文,老师如此认真负责,学生也深受影响,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刻苦,不仅顺利毕业而且工作有成。
在谢地教授看来,一沓的说教比不上一个行动。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做人做事,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有力的教育。
在治学方面,谢地教授更会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经常对学生讲,读书阶段“要忙得一塌糊涂才对”,必须以紧张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如果觉得读硕士、读博士读得很清闲,那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
谢地教授始终坚持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他会鼓励那些有治学志趣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多出成果,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对那些想早些参加工作的学生,他会要求他们在把专业课程做好之余,努力学习各种技能,通过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不断在就业“天平”上增加筹码,争取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权。
对师者来说,看到学生成功,是一种最大的安慰。在谢地教授的教导下,他的学生得以很快地成长,提起学生,一向谦虚低调的谢地教授难掩欣慰与骄傲之情,从教数十年,谢地教授培养了近70位博士生,硕士毕业生和本科生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学生现在就职于各行各业,很多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有在知名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授和副教授,有在税务系统工作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有在央企担任领导职务的青年才俊,还有一位他指导的博士后已经成为“青年长江学者”。今年他指导的一名博士生,毕业前已经发表了五篇优秀论文,达到了学校对高水平论文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完成一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按照相关评价体系,已经达到评副教授的标准。在谢地教授的学生中像这样优秀的人才还有很多,当然,未来还会有更多。
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使谢地教授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谦虚地说:“我的学生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老师进步更快。”其实,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学生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正是谢地教授的言传身教,才有如今英才遍地的壮观之景。
为学求实创新,以经邦济世为志;为师严谨负责,以教书育人为愿。谢地教授正是以自身实际行动诠释着学者风范与师者初心,相信无论是科研之路还是教学之路,谢地教授都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